蓬勃发展的太阳能行业发展将有完善的标准可依。
而在国家尚未出台明确的光伏并网发电政策的情况下,浙江省对其金太阳并网发电项目,专门制定了每千瓦时1.5元左右的临时上网电价,对光伏发电项目进行补贴,鼓励光伏产业迅速发展。一旦这一目标实现,三年后,一个实至名归的太阳能强省将向中国和世界展示山东更为靓丽的新能源风采。
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王玉刚向记者分析说,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为例,由于产品销售主要依赖出口,加之光伏生产技术主要在国外,造成了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两头在外的被动局面。据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资源处副处长王勇介绍,去年,浙江专门成立了省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协调小组,开始实施庞大的六个一百加一个基地计划,加快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其中的百万屋顶发电计划提出,应用光伏发电的公共建筑、企业厂房、住宅小区等屋顶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形成50兆瓦以上的发电能力;百万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计划,新增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100-200万平方米;百条道路太阳能照明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建设100条太阳能照明示范道路;同时,建设1至2个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源(水源)能和生物质能等综合性新能源应用示范基地,使之发挥新能源示范、科研和教育作用。浙江省提出,到2012年,光伏等新能源消费量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1.5%以上,在新能源产业2012年2000亿元的年销售收入中,光伏产业要达到1200亿元。位于济南的力诺则发挥传统优势,形成了集高硼硅玻璃管-全玻璃真空集热管-太阳能光热、单晶硅-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光伏产品(工程)-节能环保材料-太阳能建筑工程综合设计为一体的完整的太阳能热利用产业链条。相比之下,浙江太阳能产业则以数量庞大、个数众多见长,且不说光伏生产企业,仅太阳能热水器来算,浙江全省就有将近1600家企业生产太阳能热水器,其中整机生产企业就超过山东全省的太阳能企业,达到400家左右;浙江一个省,其太阳能企业总数就占全国的39%左右。
浙江太阳能发展的集群效应有其深厚的产业和资本因素,相比山东来说,浙江民间资本充裕且进入新能源领域的愿望强烈,市场开发能力强且国内外需求长期看好,不但有一定产业基础,且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广阔,太阳能已渐渐成为促进浙江能源生态体系发展的主力军。据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浙江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初步形成从工业硅生产到光伏系统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光伏电池年产量达30万千瓦,产业年销售收入约150亿元。实际上我国的新能源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比如光伏组件的生产量,2008年中国占了全世界的37%,2009年就占到了将近一半。
刘汉元:这是过去形成的概念了。从全球多晶硅产量中中国基本为零产量,提升到去年占到全球产量的1/5,我估计今后不超过10年,全球将会有一半甚至70%以上的多晶硅是中国人生产的。0.3%和15-20%相比,基本上是提了50-100倍的效率。在过去的3-5年之内,中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多晶硅的生产技术,在下一代生产线上,可以说是将完全掌握这项核心技术。
中国前几十年也在这方面的科技投入上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我们未能进入主流应用,算是跟着别人发展了几十年,而近3-5年来在多方面强大的力量投入和有效的企业运行机制下,干了过去30-50年没有干成的事情——成功掌握了这项技术并规模化使用。也就是说光能的转换效率到工业酒精、生物柴油为止,不会超过0.3%。
那么出现产能过剩的说法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大家的认识不完全统一。所以排放出的四氯化硅和氯化氢有时候简单地把它一冲了之,造成了排放上的污染。其中西藏西部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每年最高达2333千瓦时/平方米(日辐射量6.4千瓦时/平方米),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原来是三头在外(多晶硅生产在外、核心设备在外、市场在外),现在只有市场仍在外。
因此,简单说它过剩,是不准确、不科学,而且欠严谨的。其它类似原理的技术,还有可能把这种效率提高到30-50%。产业政策适当约束是好事记者:一直有争论的太阳能产业产能问题,主要集中在多晶硅领域,09年行业刺激政策出台后,大量的资本涌入该领域,导致出现了大量技术含量较低的小规模产能。我们目前的产量和生产线水平,在全世界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都处于全世界最大的量和相对领先的水平。
这些技术掌握在欧、美、日、韩等国家手里,实际上有30-50年。投资于能源转换效率最高的产业记者:新能源的实现方式也有多种,你为什么只投资于太阳能光伏产业?刘汉元:根据哥本哈根会议上提出的2050年排放限制的规定,如果广泛使用新能源,将不再是什么棘手的问题。
很多年前,国人没有掌握技术时,回收利用基本没有办法进行。也由于某些方面对新能源的认识,无论是在政府部门,还是公众媒体,大家的认识还不完全统一。
今年我们1/3的多晶硅还要靠进口,明年后年能够自身满足就很不错了。中国不能再错过这轮机遇,要重视新能源产业的研究和推广。而新的生产工艺,包括国内主流的正规厂家,是不可能看到漫天漏气、满地污染的现象的。未来多晶硅产业投资门槛出台,能否有效遏制部分地方多晶硅盲目、粗放投资的格局?会否对四川现有的多晶硅产业形成冲击?而以此为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究竟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作为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副会长,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精辟的预测。因为我们的能源过去几乎都是消耗了就不再复返。它和其它行业不一样,其它行业只要一压一挤,就会挤掉水分挤掉沙子。
我们希望形成广泛的共识,一旦达成后,就会形成观念的改变。为什么大家说它是高能耗?因为生产制造它的过程当中,每一公斤多晶硅确实要消耗差不多100-200度电,粗一看确实很高。
对于以后不同规模企业的生存问题,有可能去掉不少,也有可能去不掉,因为它的增长空间太大。在短期内,我们应该协助它治理、完善,国家出台的准入政策可以理解。
没有核污染,没有其他排放很多年前,国人没有掌握技术时,回收利用基本没有办法进行。
以西部四川省的凉山、甘孜、阿坝三州地区为例,利用区域内草地的1%即可实现年发电2768.16亿度,倘若加上中、西部地区的青海、甘肃、内蒙、新疆等省份的广大草原、戈壁地区,发电量完全可以再上一个数量级。我国西部地区现有沙漠化土地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北和西南地区,假设将这些沙漠化土地的1%,用来安装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按目前较保守的100Wp/m2技术水平计算,装机容量即可达10亿千瓦,而据工信部数据,2009年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仅8.74亿千瓦。而光伏发电相对于做了一个能源转换器,太阳光不断地照射地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源源不断地享受清洁能源。也就是说光能的转换效率到工业酒精、生物柴油为止,不会超过0.3%。
今年要出台多晶硅的准入标准,会对现在投资这个产业的企业有什么影响?刘汉元:光伏产业在中国从真正形成规模来算,只有6年的历史。如果在遭遇金融危机后,在大家一哄而上的背景下,即使出现了短时间的过剩现象,也仅仅是盲目投资所引起的一定时期的、阶段性的产能过剩。
从全球多晶硅产量中中国基本为零产量,提升到去年占到全球产量的1/5,我估计今后不超过10年,全球将会有一半甚至70%以上的多晶硅是中国人生产的。充分利用我国中西部地区大量沙漠、草原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将中、西部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未来的清洁能源基地,既是四川、青海、甘肃、内蒙、新疆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东、中、西部能源平衡自身的需要。
前段时间我测算了一下,我们可利用的草原面积大约是我们现在在耕种的土地面积的2.5倍。中国不能再错过这轮机遇,要重视新能源产业的研究和推广。
未来多晶硅产业投资门槛出台,能否有效遏制部分地方多晶硅盲目、粗放投资的格局?会否对四川现有的多晶硅产业形成冲击?而以此为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究竟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作为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常务副会长,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一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精辟的预测。所以排放出的四氯化硅和氯化氢有时候简单地把它一冲了之,造成了排放上的污染。对新能源产业在未来的中国、世界经济发展当中的价值,我感觉到非常巨大。它和其它行业不一样,其它行业只要一压一挤,就会挤掉水分挤掉沙子。
产能过剩说值得商榷记者:从全球市场的供需情况看,2009年国内多晶硅厂商的有效供货能力达10万吨,且仍有部分地区的多晶硅项目还在不断上马,产能将会继续扩大,有行业分析师预期全球有效需求仅为6万吨,远远小于供应量,这不是意味着产能可能出现明显过剩?刘汉元:天下的商品都可以说它过剩,唯有太阳能光伏不过剩,因为它还没起步,如果要说起步了,也仅仅是刚开始。这在人类的能源消耗历史上绝无仅有。
所以过剩说真是值得商榷的事情。我们希望形成广泛的共识,一旦达成后,就会形成观念的改变。
也由于某些方面对新能源的认识,无论是在政府部门,还是公众媒体,大家的认识还不完全统一。我认为,掌握这个技术并且规模化运用,是中国参与未来世界经济革命中最大新兴产业竞争的一次绝好的切入机会。